查看原文
其他

半是花痴半墨痴-清代蒲华花卉画的特色及风格演变(二)

2016-12-26 中国画研究► 当代国画


清 蒲华 岁寒三友图  78cm×145cm 1881

嘉兴博物馆藏

半是花痴半墨痴

清代蒲华花卉画的特色及风格演变(二)

整理编缉_《当代国画》

文章来源_网络




蒲华花卉的金石味主要体现在笔法、构图、用色和气势之上。在笔法上运笔粗细顿挫,起伏跌宕,圆润中见苍劲,流畅中见凝重。如嘉兴博物馆藏蒲华一八九八年创作的《老圃秋容图》轴,树干以淡墨皴法,枝干顿挫,古藤曲折盘桓,枝叶纵横交错。温州博物馆藏蒲华一九零一年创作的《岁寒三友图》画风老辣苍劲,用笔凝练古拙,沉雄古茂。笔法如篆在画菊上表现得尤为突出,特别在叶的描绘上,用笔干脆利落,笔笔见锋,从某种意义上讲,已不是在画而是在写。



清 蒲华 老圃秋容图  33cm×122.5cm 1895

临海市博物馆藏


如嘉兴博物馆藏《花卉四屏》之《菊花图》及《霜下秋色图》《秋花傲霜图》《老圃秋容图》等。而这些菊花图的题款上基本都是仿白阳山人”摹白阳山人”等,可见在蒲华内心深处,画菊师从的追根溯源为白阳山人。虽如此,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有海派金石气的明显特点。如温州博物馆藏的《秋菊闻香图》落款处虽自题旧藏白阳山人墨本并题句,背临一过”,但更多的则是蒲华自己的特色,并似昌硕之菊具有浓厚的金石味。



清 蒲华 墨梅图  33.5cm×170.5cm 1870

余杭博物馆藏


蒲华和吴昌硕相交达四十年之久,蒲华长吴昌硕十二岁,又有昌硕三十学诗,五十学画”之说流传,因此,部分研究者认为蒲华是吴昌硕绘画上的老师,其实他们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,彼此相互学习和交流,聚首谈艺。同时他们的艺术主张和意趣追求也很相近,在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的艺术特征:个性鲜明,浑厚古朴,气势磅礴,笔调多有金石之气,而以书之法作画乃是他们绘画的重要特色。又如余杭博物馆藏《墨梅图》,自上而下,笔势酣畅,纵放自如,古朴苍茫,兼取草书的自由率意,浓郁的金石之气扑面而来。在构图上,蒲华花卉画往往以势取胜,基本上采用从左下到右上,或从右下到左上的斜向对角布局,左右穿插。题款也多作长行,以增布局之气势,巧中见拙,拙中取巧。如舟山博物馆藏《秋色老梧桐图》轴、温州博物馆藏《秋菊闻香图》、临海博物馆藏《老圃秋容图》《紫薇杨柳图》、瑞安博物馆藏《四季花卉图》等,布局上已融入了蒲华书法特点,往往见之长线条,使画面呈现狭长尺幅。



清 蒲华 竹菊绶带图  66cm×130cm 1900

嘉兴蒲华美术馆藏


蒲华画花卉如牡丹、梅花、菊花、兰花等往往以巨石作陪衬,以淡墨写出,浓墨点苔,或主或偕和花卉相互映衬,巨石质地坚硬,棱角分明,更显沉稳,体现画面的阳刚和金石之气。在用色上,蒲华花卉画具有海派花卉色彩鲜明浓郁的特点,古艳斑驳,酣畅淋漓,这也恰恰体现了金石画派的特点,画面古厚浓丽,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,更不落于粉脂俗艳,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。如嘉兴博物馆藏《老圃秋容图》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《菊石图》,用色上大胆涂抹,挥洒淋漓,无拘无束,赋色效果酣畅饱满。



清 蒲华 神仙富贵图  45cm×131cm 1890

湖州博物馆藏




蒲华作品中的符号化


蒲华一生画花卉无数,为适应新兴市民的需要,从某种程度上讲更为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,蒲华花卉画中有大量的应酬之作,在这些作品中不乏有精品。但题材内容、题跋、构图等各方面不免出现众多的符号化倾向,这种倾向在蒲华后期画作中更显明显。




清 蒲华 荷花图  67.2cm×132cm 1900

杭州博物馆藏


嘉兴博物馆藏《霜下秋色图》和温州博物馆藏《秋菊闻香图》,除了题跋内容与用色有所不同外,其余基本相同。题材上都是丛菊和墨石,墨石由淡墨勾勒晕染,丛菊从石后探出,结构上都是从右下到左上的斜向布局,在左上角留白处布以长题跋。瑞安博物馆藏《花卉四屏》之《菊花图》和临海博物馆藏《老圃秋容图》除布局从左下到右上外,其余均和前两幅类似。



清 蒲华 瑶池桃熟图  63cm×132cm 1897

嘉兴博物馆藏


又如嘉兴博物馆藏蒲华一八九七年创作的《瑶池桃熟图》和一九零八年创作的《瑶池桃熟图》,前后创作时间相差十一年,两幅画面均以三个硕大寿桃作为主体,再用绿叶树干作辅助,甚至画面上的题跋内容都保持一致,同题瑶池桃熟岁三千”。所不同的是,因创作时间相隔较长,画家的笔势、笔法的不同,展现出来的便是古拙、沧桑、老辣程度的不一。一九零八年的作品,画家表现出来的桃熟图整体造型更为奇特,传达出一种怪异的情结,已脱离写实性而更趋于象征性。



清 蒲华 梅花图  53.7cm×98.6cm 1909

嘉兴博物馆藏


同样,嘉兴博物馆藏蒲华一九零九年创作的《老梅图》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蒲华一九零八年创作的《梅花图》,构图上梅花和墨石相结合处于画面正中,在画法上相差无几,梅枝扭曲变形,显现出晚年沧桑风貌。浓墨勾勒石头轮廓,淡墨皴擦表现石头肌理,质感坚实凝重。梅花用圈花点蕊的方式,红白梅花相间,连梅枝的曲折变化也基本一致。整个画面浑厚质朴,不管是形态造型,还是用色用墨上,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,产生奇特的效果。

这种符号化的表现实际上也就是一稿多画,在初期创作时可能有较明显的寓意,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思绪。但内容和构图一旦成了定式,特别是到了暮年时期,表达出来更多的是其恬静的心态和返璞归真的童心。





| 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|


整理编缉_小白

本文/图片 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转载请注明来源



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 阅读更多《传承·传世》文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